首页 杨小萍 正文

昌润达公司:精细化保洁 让城市更“精致”

这些全方位的创新将为十三五期间的中国经济增加新动力,以确保我们冲出中等收入陷阱。

但是很快中国这两个海平面,1000亿、5000亿、1万亿,3万亿外汇储备,好事。问题是拐点到的时候,你应对的了吗?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界朋友要跑路,要跳楼。

昌润达公司:精细化保洁 让城市更“精致”

哗哗出口不好吗?赚了钱不好吗?创了汇不好吗?问题是创了汇,还有一个货币机制要跟上去。现在,我们总算经历过一回。第三块石头是产能过剩 现在什么企业最困难?他卖的东西价格已经不行了,跟他卖同样的东西的企业产能逼着他要降价,他买的东西还没有相对降很多价,很多企业就是这样死的。邓小平的厉害,就是打通两个海平面,这个世界从此和以前再也不一样了。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看到中国方方面面都是超出预期,想都没有想到过。

中国开放就是中国在底部,中国人均所得不到200美元,而1980年美国人员GDP就到了12500美元,两国的分配结构不同,我们储蓄率高,落到中国人民口袋里的钱与美国落到人民口袋里的钱差80倍到100倍。过去不开放,资本技术来不了,一开放,改善了投资环境,资本技术就哗哗地来。不要光看官府奢华,我们整个企业界产业界也够奢华,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到底能挣钱挣多久。

经济学家李嘉图早就讲过比较优势,任何国家再落后,也有某些东西不那么落后。全球不行了吗? 2007年全球发生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全球总需求当中发达国家的份额下降,新兴市场的份额上升,7个发达国家2007年占全球总需求68%,现在降到48%以内,但是我们整个的出口,我们的外向经济,我们国人脑子里的世界观主要还是发达国家,我们没有多少力量在新兴市场去攻城略地。西方大国经济在战后也很难看到这样的数字。砍掉了很多成本项,后来他一看还是不少。

许多农村来的孩子和我讲,要是没有杜老当年挺的农村改革,我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是第一场大战。商业银行跟中国人民银行换,中国人民银行拿基础货币换。

昌润达公司:精细化保洁 让城市更“精致”

过去我们是人很穷,体制成本很贵,很多事不能干。我记得那时定的目标年是争取年增张5%,保证实现4%,简称就是增五保四。这个游戏全世界很多国家很多年都玩过要升级就要投资,这里面会有很多的机会。

看后发优势的潜力不是看过去快速增长已经有几年,而是现在平均的技术和产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怎样判断我们现在的平均技术和产业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好的指标是看人均GDP的差距,平均GDP代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而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代表了平均的技术和平均产业的附加价值水平。第三个原因,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两个翻番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也要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最新的可以用来做比较的数据是2008年,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21%,这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中国台湾在1975年,韩国在1977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这个道理不管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的,发达国家要维持长期的收入增长也同样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技术需要不断创新、产业需要不断升级,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有一点不同,发达国家的技术跟产业都是在世界最前沿的,它的技术创新必须是自己发明的技术,它的产业升级也必须自己发明新的产业。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在世界技术和产业前沿内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有很多消化吸收借鉴模仿的空间,利用这个可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本和风险也就小了。我国有必要保持7%的增长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就业。

昌润达公司:精细化保洁 让城市更“精致”

未来美欧发达国家有可能出现和日本同样的长期增长疲软,出口拉动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来看,还处于具有8%增长潜力的大有作为机遇期,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和消费,实现7%左右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有没有可能GDP增长6.6%,靠分配让收入增长更快一点,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呢?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会出现一个问题:现在企业的盈利状况已经很差了,如果经济增长率是6.6%,收入分配往劳动者这边倾斜(当然我们也希望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会导致企业的盈利状况更差,一些企业可能就要关门,进而加大金融风险,这又跟前面就业和金融稳定的目标相抵触。

但如果经济增长放慢,低于6%,企业的盈利状况就会很不好,很多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发生变化,可能就关门了,有可能出现断崖式的倒闭潮。中国台湾从1975年开始,利用后续优势20年平均每年8.3%的增长。也就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所讲的,现在大部分是中低端的产业,可以向中高端的产业升级。2014年的就业是相当好的,新增了1322万的城镇就业,超出了去年初预定的目标。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还很多。所以,在判断中国的发展前景时,不能简单拿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方法作为参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取得36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长,虽然,很少有我们自己发明的技术和产品,但我国的增长的速度可以将近是美国的4倍,靠的就是这个后发优势。韩国从1970年维持了20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长。

此外,发达国家的环境也相对较好,城市化也已经完成。现在我国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4%,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80%-85%,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将不断推进,随之需要大量的住房、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

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发挥出来。我国有8%增长的潜力 经济增长的内涵是什么?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十年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一番,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要7.2%,前几年都增长得比7.2%高,从2015年到2020年的增长速度可以低一些,6.6%就可以了。所以,要保持较好的就业率,就必须要有一个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预期。经济增长放慢,企业的经营状况就会变差。这种状况下,坏账会增加,影响到金融安全。

我们只能选择在发展和生产当中解决环境问题,投资新的节能减排设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等等。环境要改善大家都同意,但要把所有的工厂都关掉,回到1979年的生活,则是不能接受的。

改善环境还需要大量的投资。从2008年到现在六年多了,因为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发达国家至今走不出经济下行与衰退。

所以,要完成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还是必须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既可以实现居民收入翻一番,也有利于就业、有利于金融稳定。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用了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长。

产业升级的投资空间很大。首先,发达国家的产业已经是世界前沿的了,下一个增长点是什么很难知道,有的话也只有一两个。这些东亚经济体的发展轨迹和我国从改革开放以后维持36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长轨迹是一样的,如果在同样与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的后发优势水平,它们可以实现20年8%到9%的经济增长,表明从后发优势的角度来看,我国从2008年开始还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潜力。而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有利于企业的信心,把员工保留着,也就保住了就业。

不仅我国是如此,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同样的情形。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这个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差距,发挥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面的便利也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高于发达国家好几倍。

如果我们不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就业就可能成问题。从1979年到2013年,我国平均每年出口增长率是16.8%,2014年的出口增长率仅为6.1%,今年一季度的出口增长率低至4.7%,减少十几个百分点。

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普遍完善,顶多是把老旧的基础设施稍微改善一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渴骥奔泉网原创或收集发布。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kulv5.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zrx/347.html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